商朝为何被称为“殷”?这是古今学者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,主流的解释认为这一名称源自盘庚迁都至“殷地”这一事件。“殷”是一个地名,指的是如今的河南安阳地区,商朝在这里建立了都城,持续了270多年,因此将商朝称为“殷朝”或“殷商”。《尚书·盘庚》记载,“盘庚迁于殷,民不适有居”,这一段话为“殷”作为地名的解释提供了依据。
然而,《史记·殷本纪》与《尚书》的记载大不相同,司马迁的表述较为简略,仅提到帝舜将商契封于“商”地,且并未提到“殷”这一词。即使在成汤灭夏建立商朝时,司马迁整篇记录都称商朝为“殷”,而且并未明确解释“商”如何变为“殷”。例如,记载中有提到“盘庚迁殷之前,帝太甲修德,诸侯咸归殷”,以及“帝雍己时,殷道衰,诸侯或不至”之类的描述。可见,司马迁似乎更倾向于使用“殷朝”这一说法,而非“商朝”。但为什么“商”会变成“殷”,他并未作出清晰解释。
展开剩余76%但是,甲骨文的发现却揭示了与这一观点相悖的现象,不仅推翻了司马迁对商朝的称呼,还暗示“殷”可能与地名无关,甚至可能是个误解。
首先,商朝的自称一直是“商”,而从未使用过“殷”这一名称。在现存的17万片甲骨文中,几乎所有的记录都提到“入商”、“天邑商”等,而并未发现“入殷”、“天邑殷”等表述。这一点在甲骨文专家罗振玉的《殷墟书契考释序》中也得到了证实。他指出,“史称盘庚以后,商改称殷,但遍搜卜辞,既不见‘殷’字,又屡言‘入商’”。这意味着在商朝统治下,国号始终未变,直到盘庚迁都后才称“殷”,这并不符合历史的逻辑。商朝迁都过多次,但从未因迁都而改国号,何况在历史上,周朝即使多次迁都,也始终保持“周”这个国号。
周朝的情况说明,商朝迁都至殷地并不必然导致国号改变。因此,司马迁将商朝称为“殷朝”并将商朝的历史定名为《殷本纪》无疑是错误的,正确的应该是《商本纪》。
其次,周朝对商朝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。从传世文献来看,周人初期称商朝为“商”,如《尚书·牧誓》记载的“商”。然而,在后期,周公辅佐成王时的文献,如《康诰》《酒诰》等,则出现了“殷”与“商”并用的情况。这一变化的原因并不明确,且由于这些文献经历了后世的抄写修改,我们无法确认周人何时开始称商朝为“殷”。但从考古出土的铭文来看,如利簋、何尊、康侯簋等,西周时期,周人普遍称商朝为“商”。
然而,进入西周中期之后,无论是考古资料还是后来的文献,都普遍使用“殷”来称呼商朝。这种转变值得深思,似乎揭示了商朝在周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和不同的评价。
第三,甲骨文中的“殷”字现象也十分反常。根据现有研究,“殷”字在甲骨文中的出现极为稀少,仅出现五次,并且大多没有形成完整的句子,无法确切判断其含义。唐际根教授的考证表明,甲骨文中的“殷”字要么独立存在,要么作为复合字出现在句中,缺乏明确的语境和指代对象。尤其在青铜器铭文中,虽然出现过“丽殷”一词,但并未明确指代地名,这也让“殷”是否为都城地名产生疑问。
第四,甲骨文中“殷”字的本义可能为解开这一谜团的关键。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,“殷”字由“”与“殳”两部分组成,现代学者对其解释有两种主要的理解:一是象征着一个患病的人,旁边站着一个手持针的治疗者,寓意着疾病与治疗;二是“殷”字代表失去贵族身份的奴隶。这两种解释都带有负面含义。商朝灭亡后,周公及其后代在多次文献中警示人们从商朝的错误中吸取教训,比如《酒诰》颁布的禁酒令。因此,“殷”作为一个带有警戒和反思意味的词汇,用于指代商朝,似乎在强调商朝的过错和教训。
综上所述,商朝被称为“殷”可能并非出于地名的原因,而更像是周人用来警示后代的一种负面称呼。这种称呼的广泛使用,或许始于周公辅佐成王时期,并在西周中期逐渐普及。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周朝称商朝为“殷”,但同样也保存了大量关于“商”的文献资料,这让我们更加理解“商”和“殷”都是指代商朝的一种方式。由此,我们不禁要问,商朝如何称呼夏朝?现今我们为何无法找到“夏”的直接记载,难道是因为夏朝的真实名称被后来的商人和周人扭曲或改变了?
参考资料:《唐际根:何以是“商”朝?》、《史记》、《尚书》等
发布于:天津市卓信宝-卓信宝官网-网上在线配资炒股公司-配资门户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